日前,我校動物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黃路生課題組在全面定位豬重要經濟性狀基因位點(QTL)的基礎上,通過IBD精細定位、選擇性清除效應分析、高通量重測序、細胞水平功能驗證、大群體重復性關聯(lián)驗證、起源進化分析等一系列的研究,成功鑒別到控制耳面積大小的PPARD基因及其因果突變位點G32E, 揭示出豬外耳發(fā)育的分子遺傳機理。該研究不僅為我國良種豬耳型的選育提供了重要自主知識產權基因,還為人類外耳遺傳疾患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鑒。所鑒別的PPARD G32E因果突變是迄今國際家畜中僅有少數幾個成功鑒別的數量性狀核苷酸位點(QTN)之一。
該研究結果已于2011年5月5日發(fā)表于國際著名遺傳學雜志《PLoS Genetics》 (2011, 7: 1002043; 影響因子9.532)。我校任軍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黃路生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該論文是《PLoS Genetics》雜志中我國家畜遺傳育種領域迄今唯一一篇通訊作者論文。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轉基因重大科技專項和國家生豬現代產業(yè)技術體系的資助。
據悉,農業(yè)動物的大部分經濟性狀(產仔、產肉、肉品質等)都是數量性狀,受多基因的復雜調控和環(huán)境因素的共同影響。鑒別數量性狀的主效基因被認為是當今遺傳學最為困難和最具挑戰(zhàn)的任務之一。
(科技處)